管顧社學期專案實作回顧

這學期管顧社的專案實作,終於在最後一次向客戶做成果報告後而落幕了。將近四個月的專案執行期間,有許多意外地收穫,同時也在實作過程中發現一些解決企業問題的難處與痛點,因而有些許的learning takeaway,趁著記憶猶新時,簡單紀錄下來,也歡迎正在閱讀的各位朋友分享你的看法與經驗交流!

專案背景與客戶簡介

這次的專案合作對象,是台灣知名的教育型非營利組織,長期致力於解決台灣教育不平等的現況——為台灣而教 (Teach For Taiwan)。當初在管顧社中選擇這學期的專案內容與對象時,看到有TFT專案的合作,馬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。主因是從大學時期就聽過TFT的教師計畫很特別,而且對翻轉教育不平等的理念與作為,也頗令人印象深刻,因此希望能更認識這組織。其次是想透過專案合作過程更了解教育類的NPO如何運作,以及這產業在台灣的發展,又TFT將如何解決教育不平等的現況。

《為臺灣而教-簡介影片》

整體來說,對於教育議題,其實我有很大的憧憬與嚮往,可能與個人學習的成長背景有關,深刻體悟教育的城鄉差距、大眾對教育的迷思、不適任教師難以淘汰以及博雅教育落實的困境等等。特別希望未來自己在具有足夠資源與影響力後,能切入教育議題,協助改善台灣教育所遇瓶頸,其中包含兩個面向,分別為菁英教育的精練改革與資源弱勢的孩童教育翻轉。但本篇文章重點在於如何執行專案與學習收穫,在此將不深入探討個人對教育的理想。另外,基於保密協定,個人以下分享,僅探討專案研究方法、學習收穫與些許執行方法的討論,對於專案內容與資料絕無任何外流,也不多加著墨探討。

專案研究方法與執行結果

首先,在最一剛開始接到TFT的專案命題為:了解台灣應屆畢業生不選擇TFT為職涯考量的原因並提出解決方案。老實說在這麼大的題目下,需要逐步去定義每個詞彙、範圍、問題的核心以及欲達成的目標。在這步驟中,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與客戶討論釐清,究竟問題的本質(論點)是什麼,同時組內也不斷討論可能的論點有哪些,並整理客戶給予我們的原始資料與數據。而這階段是大部分專案執行最困難也最費時的過程,我們利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,耗費大量精力,最終才淬煉出一個較具體的論點,釐清問題意識。隨後的一個月,我們嘗試將問題架構化分析,列出些許可能的假說,並透過質性訪談研究的方式,去了解潛在加入TFT的族群與內部員工、實習生與志工等。將訪談的結果做脈絡整理、比對與交叉驗證,並描繪出TA的Persona,畫出一般人的求職旅程與TA的同理心地圖等等,去揣摩整個招募過程與現況,藉此來驗證假說中,哪些是可能可以發展的論點。最後,考量當時的時間、人力與可用的知識工具,挑選出論點中可能可行的解決方案。

然而我必須說,第一次執行這麼正式的專案,深刻體會到執行專案經驗缺乏與所學知識不足且不夠活用,所造成的困擾。因此在過程中,往往覺得可以切入執行的點,卻卡在技術層面無法往下進行,解決方案停留在蠻表層的實在很可惜。所幸當時組員們都蠻認真積極地,重新順過邏輯架構後,並經過多次與TFT的會議討論後,得到很多啟發與靈感。最終,大家多能透過專業分工與合作,順利完成此專案預設的標準,並得到TFT成員的認同與肯定。雖然專案的內容與成果還不夠完整,且建議的解決方法也還無法完全踏實落地,然而TFT認為這些資料與內容,都可以在往後實習生的專案上,繼續銜接,以期能達成更完整的分析並實際執行解決方案,改善招募狀況。

學習收穫與檢討

至於整個學習與實作過程,我想體驗與印象是非常深刻的。以前在學習顧問方法論時,常聽到將問題分析要MECE(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),每一層都要夠嚴謹全面。然而在實作過程中,可能因為背景知識與經驗的不足、前提資訊不夠完整,又或者問題本身定義不夠精確,很難將問題分析得這麼有架構。反倒是,「加減乘除」對於拆解問題上,有許多實質的貢獻,包括判斷哪些變因之間是互斥的、哪些變量可以由更微觀的變量來組成。當然如同Sherman老師在臉書社團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」中,也曾提到這樣的過程如同張無忌初學太極拳,學要訣,而不是秘訣;學原則,而不是招式。原則要領,若能領悟,潛移默化,則終身受用。透過這樣實作經驗的累積,肯定能在解決陌生問題的過程中,繼續精進自己的分析能力與大局觀,亦如同BCG系列叢書《假說思考》所提及,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商業分析工具,在看到陌生題目時,即可知道大概要用哪些架構來解題。

《McKinsey Seven Steps》
圖片來源:Google – Linkedin Slideshare

當然,一次的專案實作過程,肯定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足夠。然而,也因為第一次的實作經驗,更熟悉靈活的運用這些方法論,尤其McKinsey常用的Seven Steps、BCG的假說與論點思考等等。而學會熟悉這些工具,能增加自己解決陌生問題的效率與敏感度,而非硬套用框架,賣弄專業。也因此,在學習了一個學年的管顧社課程後,透過一次實體專案的訓練,重新回顧不同的顧問公司所傳授的思考工具,在最後的成果中能再次檢討自己尚欠缺的能力。我想,這專案絕對是這個社團最棒的收尾!

致謝

最後,也在此特別感謝Teach For Taiwan的用心與熱情,合作過程中讓我們學到很多關於組織實務運作、思考的深度以及帶討論的方法。同時也非常感謝專案組員——敬婷、承宏、郁嘉與麗原,還有前期幫忙分析與整理的立昇。最後的最後,也要特別感謝台大管顧社的幹部們、幫忙Review給予建議的Joshua(McKinsey)、Joter(NRI)、學長姐們,以及兩位辛苦的專案長——Klaus和Cindy。

發表留言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.

向上 ↑